-
三年田间实验,生物降解地膜种菜,产量提升46%科普中国报道,传统塑料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一直是农业环保的痛点,生物降解地膜被视为替代方案。但它会像传统地膜那样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威胁土壤健康吗? 英国班戈大学团队在有机农场开展的三年实验显示,生物降解地膜能使蔬菜产量提升43%-46%,且不会显著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或破坏土壤细菌多样性。近日,这项发表于《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的研究,为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依据。产量“逆袭”:生物降解地膜让韭菜、生菜增产近五成 研究团队在威尔士的有机农场进行了三年田间实验,种植韭菜、甜玉米和生菜,对比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与无地膜处理的效果。结果显示,所有作物产量均显著提升:韭菜干物质产量增加46%,甜玉米43%,生菜45%,连越冬绿肥产量也提高18%。 “这相当于一亩地多收近半亩的菜。”研究负责人解释,生物降解地膜通过改善土壤温湿度、减少杂草竞争,让作物生长“如鱼得水”。更意外的是,地膜覆盖区作物残茬和根系生物量也同步增加,相当于给土壤“返还”了更多有机物质——仅甜玉米秸秆的碳输入就增加了约50%。土壤有机质“稳如泰山”,绿肥堆肥才是“增碳功臣” 过去担心生物降解地膜会像传统地膜那样加速土壤有机质(SOM)分解,导致土壤“变薄”。但实验发现,三年间地膜覆盖与无地膜处理的SOM含量无显著差异,表层土壤(0-10cm)有机质比例稳定在12.6%-13.4%。 真正影响SOM的是有机输入类型:绿肥堆肥使SOM三年增加15%,而禽粪处理组SOM无显著变化。这证实高碳氮比的有机物料输入是维持土壤碳库的关键途径。而PFM与堆肥的协同应用,既通过堆肥补充了土壤碳源,又借地膜提升了养分利用效率,形成"增产-养地"的良性循环。土壤微生物“波澜不惊”,关键菌群未受干扰 土壤细菌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们分解有机质、循环养分。实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发现,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几乎无影响:无论是整体多样性(Shannon指数)还是群落结构(如 Acidobacteriota、Proteobacteria 等优势菌群),地膜覆盖与无地膜处理均无显著差异。 唯一微小变化是,地膜覆盖区 Nitrospira(参与硝化作用的细菌)数量略降,而 Pseudolabrys(与有机质分解相关)略增,但这些变化未影响整体功能。研究推测,健康土壤的微生物群落“韧性强”,生物降解地膜的少量降解产物未打乱其平衡。有机农业“双赢”方案:地膜+绿肥堆肥 研究指出,生物降解地膜的优势在于“增产不耗地”。虽然它可能加速部分易分解有机质的周转,但增产带来的残茬返还能“抵消”这一消耗。若配合绿肥堆肥,既能借地膜提产,又能用堆肥增碳,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专家也提醒,实验仅持续三年,长期使用是否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稳定组分(如腐殖质)仍需观察。未来可结合秸秆还田、轮作等措施,让生物降解地膜成为有机农业的“绿色助手”。 2025-08-05 【节能环保】
-
成都昌达与爱博绿,共建成都再生资源智能回收体系7月31日下午,成都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旗下成都昌达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达资源”)与爱博绿成都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国有资本与民营技术优势,在成都市全域启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智能化建设与市场化运营,助推成都“无废城市”目标加速落地。国企搭台、民企赋能 此次签约标志着成都再生资源行业进入“国企搭台、民企赋能”新阶段。昌达资源作为成都益民投资集团旗下专业公司,依托供销社系统的基层网点与公共服务属性,承担着城市资源循环基础网络建设任务; 爱博绿作为全国性再生资源数字化企业,其技术覆盖电子废弃物、废金属、废塑料等全品类回收场景,自主研发的智能分拣与溯源系统已应用于全国多个城市。通过昌达的公共节点资源与爱博绿的“互联网+回收”技术平台融合,成都再生资源网络将实现从回收到再利用的全链路数字化。合作意义 昌达与爱博绿的合作绝非孤立事件,而是成都国家级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关键落子。2023年成都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后,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社区回收站(点)4000个、分拣中心46个,再生资源年回收总量达700万吨,综合利用率超80%。 这一目标的实现亟需市场主体参与。 正如爱博绿副总裁庄广春所言:“国企的公共属性与民企的技术敏捷性结合,可快速复制标准化服务模式”。而昌达所属的益民集团,其覆盖全城的农产品冷链、零售网络,更为再生资源物流提供现成基础设施支撑。 2025-08-04 【节能环保】
-
立白联手陶氏:10% PCR 材料成功“上车”日化包装,规模化应用破局!在塑料循环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材料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成为破局核心。国内日化巨头立白集团与国际材料科学领导者陶氏公司的最新合作成果,为消费后回收材料(PCR)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立白实践:PCR材料规模化应用验证可行性 立白集团在"立白花植柔护"系列产品包装中,成功应用了含有10%陶氏REVOLOOP™ PCR树脂的材料解决方案。该方案在确保包装耐用性符合日化产品严苛要求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包装环节的碳排放。这是陶氏循环经济方案在中国市场规模化生产中的一次重要落地实践。 “探索塑料包装循环利用是立白的重要方向,”立白研发中心总经理张利萍表示,“我们与陶氏的战略合作已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落地。”她特别提到双方合作开发的中国首款可完全回收的洗衣凝珠立式袋,其核心材料正是陶氏的INNATE™ TF-BOPE树脂。此次新一代花植柔护系列引入PCR材料,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价值,体现了品牌对环保责任的承诺。材料突破:赋能可回收包装设计 支撑此类合作的技术基础是陶氏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持续创新。其最新推出的INNATE™ TF 220精密包装树脂,标志着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向拉伸薄膜技术(HD-BOPE)的重要突破。 该树脂通过独特的分子结构设计,显著提升了加工效率,实现了卓越的挤出稳定性和双向拉伸性能,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损耗。同时,材料在刚性、耐热性等关键指标上的优化,使其能够满足印刷、复合等下游工艺的高要求,在食品饮料、家居与个人护理等领域的软包装应用中展现出广泛潜力。核心价值:平衡高性能与可回收性 在全球软包装回收率普遍偏低的大背景下,INNATE™ TF 220的核心价值在于有效平衡了“高性能需求”与“可回收设计”之间的矛盾: 助力单一材料结构: 推动实现单一材料包装结构,兼顾优异的视觉效果和出色的耐用性 满足严苛要求: 增强的性能确保其能承受印刷、复合等下游加工挑战。 契合循环政策: 其可回收设计理念,直接支持品牌商应对如中国“双碳”目标等区域性回收法规要求。结语 立白与陶氏的合作实践清晰地表明,消费后回收材料的规模化应用已非空中楼阁。以INNATE™ TF 220等创新材料为技术支点,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同,高性能与可回收性兼备的包装解决方案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塑料循环经济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路径。这场由材料创新引领、产业协作驱动的变革,正在重塑包装行业的可持续未来。 2025-08-01 【节能环保】
-
Axens联手多家巨头,森林废料造SAF项目启动2025年7月7日,负碳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生产领域的未来领导者 Natural State Renewables 宣布与 Axens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Axens是一家通过其全面的技术和产品组合提供经过验证的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包括将生物质转化为清洁燃料。 Natural State Renewables、Axens 及其技术合作伙伴蒂森克虏伯 Uhde 之间的合作标志着航空业脱碳之旅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两家公司将使用经过验证的创新 BioTfueL®技术,生产由剩余森林生物质制成的 SAF,例如商业化前的间伐和砍伐。这种完全集成的工艺由脱碳领域的 6 家主要参与者开发,Avril、Axens、CEA、IFP Energies nouvelles (IFPEN)、TotalEnergies 和蒂森克虏伯 Uhde。Natural State Renewables 预计将结合原料、工艺配置、发电和捕集装置内二氧化碳排放等措施来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为负的 SAF,对比基准为传统化石航空燃料并独立计算生命周期。 Ruben S. Martin III 是 Natural State Renewables 的总裁兼联合创始人,也是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在能源、可再生能源、石油和天然气、中游、航空和国防领域拥有 40+ 年的创办、建立和发展战略业务的经验。Martin 先生对与Axens合作推进 SAF 技术并为其未来的生产创建坚实的结构表示热情。 2025-07-31 【节能环保】
-
再生塑料分会赴界首调研,共谋产业绿色发展新路径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推动再生塑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7月24日至25日,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会长周志强率队赴安徽界首市开展专题调研。 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地再生塑料产业发展现状,探索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及环保合规发展的有效路径。深入产业一线,洞察企业创新实践 7月24日,调研组走访了界首成铭塑业、安徽瑞琦塑胶科技、安徽冠泓塑业及新马集镇再生塑料产业园。在各企业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调研组详细了解了废旧塑料分拣、清洗、改性及高值化利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成果。 界首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再生塑料集散地,凭借其独特的“回收网络化、加工集群化、产业规模化”模式,在再生塑料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企业负责人也反映了当前行业面临的困境:废塑料原料价格波动大,原生塑料价格持续走低,导致再生塑料成本优势减弱;同时,市场需求不足,尤其是高端应用领域产品推广受阻。企业迫切希望获得政策支持和市场对接方面的帮助,以突破发展瓶颈。高层对话,擘画产业升级蓝图 7月25日上午,调研组与界首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举行高层座谈。界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刘皖斌、界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胡坤局长以及市发改委、工信局、税务局、科技局和光武科技园、北城科技园管委会相关人员出席座谈。 界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皖斌介绍,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再生资源产业视为发展重点,经过多年努力,界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资源加工集散地。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胡坤局长补充,界首市再生资源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多次转型,如今正通过智能化改造和环保设施升级,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王永刚秘书长在会上介绍了全球塑料循环趋势和中国再生塑料产业现状。他指出,塑料循环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焦点,但国内塑循环产业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问题。未来,推动再生塑料的高值化再生和应用是关键。协会将在政策、标准、技术和供应链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周志强会长对界首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建议:希望地方政府优化政策供给,加大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支持力度;呼吁企业强化环保责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溯源体系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提质升级。展望未来,凝聚合力共赴绿色未来 此次调研是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界首市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政府引导、协会赋能、企业创新的三方协同合作,再生塑料产业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025-07-30 【节能环保】
-
总投资2亿元,环保资源再生智能装备生产基地奠基7月26日,总投资2亿元、计划用地40亩的晟科环保资源再生智能装备生产基地奠基仪式在临港国际产业社区举行,南海九江绿色智造产业再添一生力军! 当日上午,南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浩斌等一众区、镇领导为晟科环保资源再生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项目培土。 据悉,投资方广东晟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固废资源再生设备领域深耕多年,是“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此次落户九江镇临港国际产业社区的项目总投资2亿元,用地约40亩,将聚焦塑料、金属、电子废弃物等领域,打造集固废回收专业设备和生产线研发和制造、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于一体的综合基地。 “项目从谈判到落地,政府始终以高效务实的行动,为我们铺设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这份‘政企同心、共谋发展’的信任,是我们扎根南海、深耕九江的坚实底气!”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5亿元,将为九江先进装备制造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来源:废塑料新观察(R-11) 2025-07-29 【节能环保】
-
生物降解地膜年覆膜近300万亩,将消耗1.56万吨PBAT2025年7月22日,由北京工商大学牵头,40余家单位在新疆石河子召开国家标准GB/T 35795《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修订第二次讨论会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应用现场会。 据会议披露,目前我国地膜的用量每年已超过145万吨,覆膜土地达2.5亿亩。生物降解地膜每年的覆膜面积已接近300万亩。若按每亩覆盖6.5公斤生物降解地膜估算,300万亩将消耗1.95万吨生物降解地膜;PBAT作为地膜主要原料,占比约 80%,年消耗量达1.56万吨。 从应用场景看,物降解地膜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落地,包括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山东、山西、陕西、北京、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海南、江苏、浙江、广东、西藏等省市。覆盖作物方面,包括玉米、番茄、甜菜、辣椒、马铃薯、红薯、花生、大蒜、水稻、棉花等。 多年示范显示,其在根茎类作物种植中可解决残膜污染并实现增产;水稻种植中搭配除草膜,既能减少农药使用,又能提升作物绿色品性;在旱稻等需控膜期的作物中,降解性能优势尤为突出。 与会者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生物降解地膜有望逐步替代传统PE地膜,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025-07-28 【节能环保】
-
年产值2亿!武江迎来年产10万吨改性塑料循环经济项目2025年7月21日,江西武江区。 江西金鑫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10万吨改性工程塑料颗粒生产建设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这是武江区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城乡融合产业园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子。项目聚焦:智能引领,循环优先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规划用地52.66亩。核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16条高强度改性工程塑料颗粒生产线。项目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化生产基地,通过自动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尤为重要的是,该项目被定位为循环经济项目,属于国家及地方优先发展产业。项目完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亿元,同时将为当地创造约100个就业岗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实力投资:深耕行业,技术领先 项目投资方——江西金鑫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积极响应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号召的回迁企业。公司在改性工程塑料的研发与生产领域积淀深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其核心产品包括ABS、PP、PC等高性能改性塑料,凭借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等关键领域。公司在珠三角市场占有率持续领先,是众多知名企业的稳定供应商。平台赋能:园区升级,集聚加速 金鑫新材项目的顺利开工,是武江区城乡融合产业园精准招商、优化服务的又一重要成果。近年来,该产业园作为承接优质产业转移、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平台,持续发力:提升服务效能,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硬件支撑;吸引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相继入驻。 随着一批优质项目的落地建设,园区产业生态链日益完善。曾经“项目等地”的被动局面,正快速向“地等项目”的主动优势转变。一个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活力充沛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江西金鑫新型材料项目的开工建设,为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的科技与绿色动能。它不仅标志着武江区在先进材料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更预示着城乡融合产业园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道路上,正蓄积起更磅礴的发展势能。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可期。 2025-07-25 【节能环保】
-
这地年处理30万吨废塑料首条生产线投产近日,许昌市鄢陵县迎来循环经济领域的重要时刻——中再塑(许昌)新材料有限公司首条生产线正式启动运行! 中再塑(许昌)新材料有限公司于2025年5月23日成立,落户于城发环境(许昌)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公司聚焦再生塑料回收与高值化利用,整体规划年处理废塑料规模达30万吨。其核心产品布局清晰:再生PET年产能规划20万吨,再生PP与再生PE年产能各规划5万吨。 本次率先实现投产的是其再生PE生产线。根据规划,公司其余11条生产线正加紧建设中,预计将于2026年5月全部建成投产。待全部产能释放后,企业年营业收入预计可达15亿元,有望发展成为中部地区再生塑料高值化利用的标杆性项目。 中再塑项目所在的城发环境(许昌)循环经济产业园,本身即是河南省内首个定位高值化发展的再生塑料循环经济专业园区,地处鄢陵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该园区确立了“网络式回收、集中式处置、高值化利用”的核心原则,致力于打造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的关键功能性“平台”,构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交易“枢纽”,塑造全省相关产业技术创新的“新高地”,并最终建设起覆盖再生资源多品类利用的“N条链”。 园区的长远目标清晰有力——建设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覆盖门类最齐全、专项技术最精深的百亿级乃至千亿级零碳塑料循环经济产业高地。 近年,河南多个规模化、高值化再生塑料项目落地,废塑料循环产业快速崛起,循环新材·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塑回收大会联合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循环新材(邯郸)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于9月24-26日在河南郑州举办,大会设政策、市场、家电、汽车、包装、装备、化学回收、标准与认证多个主题论坛,大会参会免费,已开启注册,邀请共聚河南郑州,探索新时期塑料循环产业发展! 2025-07-24 【节能环保】
-
投资2亿,新疆川棉新建再生塑料循环利用项目在塑料污染成为全球性难题的当下,新疆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个将废旧塑料瓶转化为崭新纺织品的循环链条正在高效运转——新疆川棉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的再生塑料循环利用项目,为白色污染找到了切实可行的绿色出口。 新疆川棉纺织自2016年扎根经开区,已发展成为集纺纱、织布、印染、营销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公司拥有3.6万锭环锭纺、1440头气流纺及212台织布机,具备年产1万吨涤棉纱和3000万米涤棉坯布的规模实力。2021年,企业建成日处理能力达1万吨的染整生产线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拓宽了产业维度。变废为宝的绿色闭环 企业核心项目投资2亿元,建设5万吨级绿色分拣中心,目标直指年产5万吨再生PET瓶片与3万吨再生涤纶纤维。项目采用现代再生技术,让废弃矿泉水瓶经历筛选、压缩、切碎、除杂、干燥、拉丝等多重“再生”工序,最终蜕变为高品质的再生涤纶短纤维。 这些绿色纤维将与皮棉混纺,加工成涤棉纱线与坯布,为职业装(工装)制造提供环保原料,构建从回收到再生再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闭环。经济与环保的双重答卷 项目厂房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结构地坪施工,预计9月设备进场安装,10月底试车投产。项目投运后,不仅将通过销售再生PET瓶片和涤纶纤维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更能完善企业职业装产业链布局,增强市场竞争力。 预计实现年均销售收入约3亿元。 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规模化消纳废旧塑料,助力减污降碳。尤为形象的是,约570克废旧塑料瓶经过这套流程,即可“重生”为一套实用的职业工装。 作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阿拉尔经开区持续深耕纺织服装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吸引优质企业,推动集群向绿色化、高端化升级。新疆川棉纺织的再生塑料项目,正是经开区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5-07-23 【节能环保】
-
惠城环保全球首套废塑料一步法循环项目全线贯通惠城环保子公司东粤化学近日取得重大突破,其位于广东的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全线贯通并交付首批产品。该项目采用创新的“一步法”催化裂解工艺,成功解决了复杂混合废塑料(如农膜、生活垃圾塑料)难以高效回收的世界性难题。目前项目运行良好,产品收率超92%。该项目直面全球塑料污染问题——全球年塑料废弃物超4亿吨,中国2023年废塑料达6200万吨,但回收率不足30%,传统物理回收方式对此类混合塑料效果有限。技术突破:高效转化低值废塑料 该项目的核心是催化裂解化学循环(CPDCC)技术,其关键优势在于: “全材料兼容”预处理:通过集中式机械分选,低成本高效处理混合废塑料,保障原料稳定供应。 “一步法”高效转化:专用反应器和催化剂设计,能在较低温度(<600℃)下,将混合废塑料直接、连续地裂解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学品。 产出高值产品:基础化学品可聚合生产性能等同于原生塑料的再生聚丙烯(rPP)、再生聚乙烯(rPE),实现“膜到膜”的闭环循环。技术还解决了含氯、含金属等杂质带来的运行难题。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该项目已展现出显著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降本增效:省去精细分拣,原料成本降低40%以上;能耗低、污染少;15亿元投资较同规模装置更具竞争力。 高值产出:年产约19万吨食品/药品级rPP、rPE。单套项目预计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增值超50亿元。 环境效益巨大:测算显示,若全国20%废塑料采用此技术,年可减排CO₂超5000万吨,节约石油3000万吨。 布局加速:惠城环保正构建循环网络,如新疆农膜循环链、依托环卫体系的塑料分选中心,并推动再生料在食品包装、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未来展望 该项目为低值混合废塑料的高效资源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对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其规模化推广效果将取决于技术的持续优化、成本控制以及配套政策(如产业定位、产品标准、税收优惠)的完善。 2025-07-22 【节能环保】
-
回收矿泉水瓶织出高端面料,再生涤纶技术获国际品牌青睐近日,记者在鲁泰纺织工厂实地探访时观察到,其再生涤纶生产线正有序运行。该产品以回收矿泉水瓶为原料,经分拣、压缩、清洗、破碎等工序制成瓶片,再加工为纱线并织造成面料。目前,该技术已通过GRS(Global Recycled Standard)全球回收标准认证。技术核心:资源循环与减碳 再生涤纶:据企业数据,相比常规涤纶生产可节省近80%能源; 再生棉:利用企业自身面料边角料回收再造,每吨再生棉可减少1600吨用水及1800千瓦·时用电; 环保工艺:BlueECO-Mist系列采用无盐无碱染色技术,Printedyarn系列减少化学助剂使用。国际品牌合作与产能效率 企业负责人透露,其再生面料产品已应用于Burberry、Armani等品牌。车间内自动化织造设备可快速完成小批量试产,从色纱定制到成品检验平均周期为5天。行业减排实践 鲁泰纺织副总经理李文继表示:“我们正建立再生材料回收与认证体系,推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 企业近年重点研发的HCP绿色免烫技术,旨在提升面料抗皱性并降低环境负荷。 2025-07-21 【节能环保】
-
高分子裂解,年处理28万吨废轮胎、废橡胶、废塑料环评公示7月16日,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关于荆州市栩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年处理 28 万吨废轮胎、废橡胶、废塑料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荆州市栩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计划在公安县青吉工业园开展新建的年处理 28 万吨废轮胎、废橡胶、废塑料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将通过高分子裂解技术,年产炭黑 11.2 万吨、燃油 12.2 万吨、钢丝 2.52 万吨。项目占地面积 119880 ㎡,总建筑面积 64000 ㎡,包括两栋车间、办公楼和倒班楼各一栋,并将组建 24 条高分子裂解生产线及相关设备购置。 爱企查显示, 荆州市栩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03-18,注册资本2,000万(元)。 2025-07-18 【节能环保】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文:我国每年减少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消息,自《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GB/T 38082-2019)国家标准实施五年多来,配合国家“限塑令”相关政策施行,我国每年减少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有效解决传统塑料废弃后不当处置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 国家标准规定,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的原材料,必须来源于生物质资源或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合成聚合物,为“碳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撑。以聚乳酸(PLA)材质为例,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相较传统PE袋可降低综合碳排放70%,五年累计减少的传统塑料袋使用量,相当于节约石油资源1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万吨。每年200亿只传统塑料袋的使用替代,使城市生活垃圾中传统塑料占比显著下降。延伸阅读:降解塑料袋鱼龙混杂,到底采用什么标准?GB/T38082、38079、20197、21661... 国家标准将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分为食品直接接触用和非食品直接接触用两大类,要求在购物袋上明确标识出相应的类别、规格、环保和安全声明等信息,契合了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心理预期,推动公众环保意识从“认知”向“行动”转化,消费者对“降解袋”认知率提升超50%,有偿使用支付意愿同步增长。随着“降解袋”购物成为市民在商场、超市、菜市场购物的习惯性行为,带动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生产成本降低,又促进了“降解袋”的使用普及。e 国家标准促进生物降解材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随着生物降解材料技术突破,聚乳酸(PLA)、聚羟基链烷酸酯(PHA)等原料成本较传统可降解塑料下降30%以上,进一步激发企业生产动力,在20余家龙头企业带动下,浙江、广东等地已形成相应产业集群。2020年至2024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产能年综合增长率连续突破20%,2024年市场总产量近50万吨,总产值超百亿元。据预测,2030年我国降解塑料袋产量可达200万吨,市场容量将突破600亿元。 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推动《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实施,为实现“双碳”目标与“限塑”行动提供标准支撑,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标准力量”。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R-11) 2025-07-17 【节能环保】
-
总资2亿!晟科环保再生装备基地成功落户九江7月14日,广东晟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晟科环保)投资的智能装备项目用地在佛山市九江镇成功摘牌。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约40亩,将建设成为聚焦塑料、金属、电子废弃物等领域的固废资源化综合基地,集专业设备及生产线研发制造、环保技术研发推广于一体。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4亿元。晟科环保简介 晟科环保成立于2020年,是固废资源再生领域提供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及项目实施的专业化企业。其核心产品涵盖撕碎机、破碎机、清洗分离设备等,并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已与金发科技、日本常沅产业株式会社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公司拥有多项国家专利及欧盟CE认证,获评“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是行业内的“技术尖兵”。 该项目落地将显著提升企业研发制造能力,并为九江镇先进装备制造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九江镇产业 项目所在的九江镇临港国际产业社区,是佛山市九龙高端装备及新材料制造产业园的核心引擎,也是九江抢抓佛山环两江先行区发展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该园区已落户项目51个,计划总投资超210亿元,吸引了包括日本东丽、奥地利安德里茨、瑞士百超激光等国际企业,以及林氏家居、西昊、穗龙等优秀本土增资扩产项目。 2025-07-16 【节能环保】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