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玖隆年产20万吨再生塑料项目投产,助力西南循环经济布局近日,四川玖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资阳安岳经济开发区正式投产。该公司为苏州玖隆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此次投产标志着玖隆集团在西南地区的产能布局初步落地。 据了解,四川玖隆成立于2023年10月,注册资本3800万元,总投资约3.5亿元,规划用地150余亩。项目主要生产再生聚酯瓶片、聚乙烯等再生塑料材料,设计年产能为20万吨。通过本次投产,玖隆集团形成了“华东总部+西南基地”的双核心布局,进一步完善了从回收、加工到材料供应的产业链体系。 项目建设方面,四川玖隆于2024年6月通过土地二级市场取得安岳经开区104亩工业用地,仅用16个月完成一期5栋厂房建设及设备调试。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一期项目预计年产值可达6亿元,将依托西南地区的废旧塑料资源与物流网络,为纺织、包装、日化等下游产业提供再生材料支持。 母公司苏州玖隆的财务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总资产为5.92亿元,同比增长14.57%;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2.55万元,同比增长174.78%。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达5257.28万元,同比增长202.21%,为企业区域扩张提供了支撑。 再生塑料行业正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再生聚酯瓶片产量已突破320万吨,市场规模接近2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目前,华东地区占全国产能60%以上,而西南地区随着环保基础设施完善与地方政策支持,正成为企业拓展的重点区域。 当前,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呈现“头部集中、区域集聚”的特点,在“双碳”目标推动下,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然而,行业仍面临回收体系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等挑战。随着头部企业加快区域布局,西南、华中等地的产能有望提升,推动产业链协同和资源循环利用。未来,技术升级与规模化运营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2025-11-21 【节能环保】 -
产业链协同突破:四巨头合作推动再生塑料发泡技术升级近日,埃克森美孚Signature Polymers与埃瑞玛、Moxietec、恩格尔达成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在塑料发泡产品中应用再生材料的技术难题。这一跨领域合作整合了回收、改性、发泡和注塑成型环节的先进技术,旨在提升再生塑料在发泡制品中的性能表现和应用比例。技术路径与性能突破 根据合作方案,各企业分工明确:埃瑞玛负责将含95% PP硬质料与5% PE薄膜的混合回收料,通过其过滤与脱挥系统加工成高质量再生颗粒;Moxietec应用创新泡沫技术,确保建筑用轻质锁块在传统工艺薄弱环节仍保持优异抗冲击性;埃克森美孚则提供Vistamaxx高性能聚合物,据称其Vistamaxx 3020使发泡产品抗冲击强度比仅使用再生料提升约10%,Vistamaxx 6102更带来约17%的提升;恩格尔负责将再生材料和发泡技术整合入其注塑系统,成功生产出厚壁发泡块。循环经济布局持续深化 这并非埃克森美孚在可持续领域的首次合作。上月,该公司还与Hosokawa Alpine和MA Ilpack合作,开发出用于奶酪包装的单一材料可回收PE立袋。今年早些时候,其与Dania Agricultural合作开发的新型农用地膜解决方案,也实现了提高再生料使用比例并降低薄膜厚度的目标。 当前,塑料循环经济正从“单一环节创新”转向“全链条协同”。随着全球对塑料污染治理日益重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已成为推动再生料高值化应用的关键。这种覆盖回收、改性、加工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不仅为建筑、包装等行业提供了更可持续的材料解决方案,也为化工行业实现循环经济目标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 2025-11-20 【节能环保】 -
“以竹代塑”产能再加码,华哲经纬湖南基地年产将达4800吨近日,华哲经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南省湘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永州市冷水滩区申报的“以竹代塑”生物基可降解材料项目进入环评审批公示阶段。这一动向标志着华哲经纬在华中地区的产业布局取得重要进展。 该项目选址冷水滩区智慧家居产业园,总投资800万元,占地5000平方米,将建设涵盖注塑、吹膜、制袋等完整工艺流程的生产线,并配置49台套关键设备。根据规划,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00吨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产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决定利用现有厂房空间新增设备,将生物基降解刀叉勺的年产能从800吨大幅提升至4800吨,显示出对“以竹代塑”市场前景的积极预期。 华哲经纬作为国家生物基应用示范项目牵头企业,已在全国设立多家子公司,实现300余个品类生物降解产品量产。去年11月,公司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上游合成生物助剂量产、材料研发及产能扩大。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塑料产量约占全球三成,“白色污染”治理需求迫切。竹材因其可再生、可降解的特性,成为塑料替代的重要选择。根据《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湖南省竹资源丰富,永州市竹产业总产值已突破50亿元,华哲经纬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完善当地竹基材料产业链。 随着全球限塑政策持续收紧,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场迎来快速增长。竹基材料凭借其环保性能和可再生优势,正在餐饮、物流、农业等领域加速替代传统塑料。然而,行业仍面临成本优化、性能提升和规模化应用等挑战,未来企业竞争力将更取决于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能力。 2025-11-19 【节能环保】 -
年处理300万吨!废塑料化学循环项目获国家级基金支持11月14日,青岛惠城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海峡汇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采用“技术+资本”模式,在废塑料资源化利用领域建立长期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技术实力与资本优势互补 公开资料显示,海峡基金成立于2010年,是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产业基金投资公司,基金管理规模超530亿元,曾投资宁德时代、京东科技等多个知名项目。惠城环保作为A股上市环保科技企业,其子公司建设的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已纳入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并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拥有42项相关专利。 根据协议,惠城环保将提供废塑料化学循环专利技术及项目运营能力,海峡基金则提供资金及政策资源支持。双方计划在广东、湖南、山东等地推进300万吨废塑料化学循环项目,力争2026年一季度启动建设。未来还将拓展至东南亚、日韩、中东等海外市场。环保产业迎来新发展模式 此次合作还计划将惠城环保在新疆地区的废地膜回收资源化业务纳入其中,通过“环保产业+乡村振兴”模式,提升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力乡村环境改善。循环经济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正成为解决塑料污染的重要路径。据行业报告显示,中国废塑料化学循环市场潜力巨大,相关政策持续完善,吸引越来越多资本关注。这种“技术+资本”的合作模式,有望推动循环经济从示范项目走向规模化商业应用,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5-11-18 【节能环保】 -
投资超1.5亿!山西首家退役新能源固废处置项目正式启动随着首批新能源设备陆续进入退役期,其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近日,山西省启动了其首家专注于退役新能源设备资源化利用的示范项目,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的绿色闭环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11月12日,“山安龙津退役新能源产业新型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在宁武县正式启动。该项目作为山西省安装集团绿色转型战略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山西首个,也是国内较早专业从事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产业化示范项目,标志着山西省在构建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瞄准产业痛点,破解“绿色退役”难题 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产业蓬勃发展,但早期投运的一批设备正逐渐步入退役期。巨大的风机叶片、报废的光伏组件如何处置,成为了摆在行业面前的“绿色烦恼”。若处理不当,这些固体废物不仅占用土地,还可能造成环境风险。 山安龙津项目的启动,正是直击这一产业痛点。项目以“退役风光设备循环利用” 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一条集 “回收-拆解-再生-高值化利用” 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旨在将新能源产业的“末端废物”转化为“城市矿产”,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投资超1.5亿,打造资源化利用产业标杆 据了解,该项目坐落于宁武县节能环保产业园,规划建设用地80亩,总投资达15491.49万元,展现了投资方山西建投安装集团在环保新赛道上的决心与力度。 项目一期建设规划清晰,产能目标明确: 建设废旧风机叶片再生材料智能生产线,年处置废旧叶片能力达1万吨,可生产再生产品2万余吨。 建设再生塑料建筑模板和托盘生产线,将回收料高值化应用于建筑和物流领域。 建设废旧光伏组件再生材料智能生产线,年处置废旧光伏组件面板5000吨。 通过这些生产线,项目将有效破解山西及周边区域新能源固废处置难题,同时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再生材料产品。 2025-11-17 【节能环保】 -
利安德巴赛尔与立邦中国启动涂料包装桶闭环回收合作在2024年11月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利安德巴赛尔与立邦中国共同宣布启动双方首次闭环回收合作项目,旨在建立涂料包装桶的循环再生体系。该项目通过构建从回收、处理到再制造的完整链条,探索涂料行业包装可持续化的新模式。构建完整回收链条,推动包装循环利用 根据双方公布的合作方案,该闭环回收体系建立了明确的操作流程:消费者使用后的立邦涂料桶可通过“刷新服务”零售门店进行回收,随后由利安德巴赛尔与隽诺回收的合资企业GXLYB负责后续处理。这些包装桶经过粉碎、清洗和再加工后,将生产出利安德巴赛尔CirculenRecover品牌的再生颗粒。 这些再生材料与原生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由包装制造商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制成新的包装桶,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一过程不仅减少了对化石原料的依赖,还确保了再生材料能够满足高性能包装的标准要求。合作历程奠定基础,持续拓展可持续包装 利安德巴赛尔与立邦在可持续包装领域的合作始于2022年,当时双方就曾合作推出采用CirculenRecover聚合物制成的可回收包装,应用于立邦的防水及界面剂类产品。2024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合作范围,为此次闭环回收项目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利安德巴赛尔中国聚烯烃业务及合资管理副总裁付立民表示,此次合作展示了产业链上下游协作的力量,证明了通过合作可以将塑料废弃物转化为新资源。立邦中国技术研发副总裁蔡永岳则指出,构建可持续包装的闭环回收体系,将为涂料行业带来更创新的绿色发展模式。包装循环化成为化工行业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范围内环保政策的收紧和循环经济的推进,化工行业正面临日益严格的可持续性要求。在中国,“双碳”目标推动下,塑料包装的循环利用已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正成为推动包装材料循环再生的有效路径。利安德巴赛尔与立邦的此次合作,为涂料行业提供了可行的包装循环解决方案,也为化工行业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参考实例。 2025-11-14 【节能环保】 -
荷兰 Avantium,PEF 最新进展!2025年11月,可再生聚合物领域的领导者 Avantium N.V. 与全球包装制造商 Logoplaste Consultores Técnicos S.A.(Logoplaste) 宣布签署一项重要的产能预留协议,以加速植物基高性能可回收聚合物 Releaf®(PEF) 的商业化应用。这一合作被业界视为推动塑料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包装创新的又一关键里程碑。深化合作:从纸质瓶到高性能塑料包装 该协议基于双方此前在 Bottle Collective(纸质瓶联盟) 中的合作延伸。该联盟由 Diageo、Opella(前身为Sanofi) 和 Haleon 等知名品牌组成,致力于可回收纤维基瓶的研发。此次协议使合作范围从纸质瓶拓展至Logoplaste的核心业务领域——饮料、食品、医药、家居及个护产品的高性能包装。 Logoplaste以其在注塑与吹塑方面的专业能力著称,将利用Avantium的Releaf®材料开发具备优异阻隔性能和循环特性的创新包装。通过签署产能预留协议,Logoplaste确保在产品验证完成后,能够满足客户对可持续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Releaf®:推动循环包装创新的关键材料 Releaf®是Avantium通过其专有YXY®技术开发的聚乙烯呋喃酸酯(PEF)聚合物。该材料100%源自植物,可完全回收,且具备远超传统PET塑料的性能。其卓越的氧气与二氧化碳阻隔性能使其成为食品与饮料包装的理想替代方案。此外,Releaf®的机械强度更高、可减重设计(lightweighting)潜力更大,有助于减少原材料使用与废弃物产生。 Avantium业务发展总监 Bineke Posthumus 表示:“此次与Logoplaste的深化合作,体现了市场对Releaf®作为下一代高性能包装关键材料的信任与需求。我们正携手打造兼具可再生性与卓越功能性的可规模化解决方案。”迈向绿色供应链 Logoplaste指出:“通过锁定未来Releaf®供应量,我们能够加快先进包装解决方案的研发步伐,为客户提供兼具性能与循环性的高端包装产品。” 该协议标志着双方从概念验证(proof-of-concept)阶段迈向商业化量产阶段,也意味着PEF材料即将进入更广泛的产业应用。 Releaf®可在现有PET回收体系中兼容处理,显著降低碳足迹,为品牌商提供兼顾功能与可持续叙事的材料选择。随着全球塑料法规趋严、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这种植物基材料将成为品牌实现循环经济目标的战略支点。行业意义与未来展望 此次协议不仅强化了Avantium与Logoplaste的战略合作,也象征着可持续包装产业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从化石基塑料向植物基高性能材料过渡。未来的关键挑战仍包括成本竞争力、供应链整合及回收体系的完善,但这一合作无疑为行业提供了明确方向。 2025-11-13 【节能环保】 -
陶朗携手Plastretur,启用挪威国家级塑料分选中心近日,挪威国家级塑料包装废弃物分选厂“Områ”正式启用,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挪威在塑料循环利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更被视为欧洲迈向“零废弃”塑料循环经济的关键一步。 启用仪式吸引了300多位嘉宾齐聚现场——包括市政代表、再生资源企业、品牌方、非政府组织及政策专家,共同见证这座将成为挪威乃至欧洲资源循环基础设施核心支柱的现代化分选中心启航。 Områ由全球领先的回收技术企业陶朗(持股65%)与挪威本土回收组织Plastretur(持股35%)联合投资建设。分选厂位于奥斯陆郊外的Holtskogen地区,占地约13,000平方米,年处理能力高达9万吨。这座现代化分选中心可高效处理全国范围内的家庭塑料包装废弃物,并将其转化为成分纯净、品质稳定的单一原料,为高值化再生利用奠定坚实基础。智能传感技术,实现10类塑料精准分离 依托世界前沿的传感分选技术,Områ 可将混合塑料废弃物精准识别并分离为十种单一聚合物组分,包括PE、PP、PET、PS等常见塑料类型。这不仅大幅提升了塑料回收效率和纯度,更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塑料闭环回收的新标杆。 陶朗总裁Tove Andersen表示:“Områ不仅仅是一座工厂,更是欧洲循环经济中缺失的关键一环。它有能力处理挪威全国所有家庭产生的塑料包装废弃物,真正实现塑料的闭环循环。作为基础设施的核心支柱,Områ为混合废弃物分选厂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后端出路,也有助于从源头材料中回收更多资源。”破解回收瓶颈,助力市政迈向自动化 根据即将实施的《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PPWR),到2030年,欧盟要求至少55%的塑料包装废弃物实现规模化再生利用。然而目前,挪威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塑料包装被有效回收,其余大部分仍被焚烧处理,资源浪费严重。 Områ的启用,正是破解这一系统性难题的关键举措。它将为市政部门和垃圾管理公司推行自动化混合废弃物分选(MWS)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MWS无需依赖居民在源头进行精细分类,即可在后端高效完成高纯度分选,显著提升整体回收率和再生料质量。 随着Områ的全面运营,挪威正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塑料回收闭环体系,也为欧洲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经济样板。未来,这座“绿色工厂”将持续释放其环境与经济双重价值,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11-12 【节能环保】 -
日产近10吨,年处理2000吨:陇南再生资源产业实现新突破近日,陇南亨兴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在甘肃武都区正式投产运营。作为当地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该公司总投资3600余万元,占地20余亩,是陇南市首个集回收、分拣、加工、交易与仓储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据了解,该企业建设了完整的生产总部与分拣集散中心。在生产能力方面,每日可处理再生塑料6–10吨,产出再生塑化颗粒6–10吨,预计年处理再生塑料半成品将超过2000吨。此外,其纸板分拣区日处理能力达30–50吨,年分拣打包规模预计可达1万吨以上,显示出较强的区域资源集约化处理水平。 该企业的建成,标志着武都区在构建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有望推动区域资源循环利用,助力城乡环境改善与绿色低碳发展。县域布局持续推进 除武都之外,陇南市其他县区也在加快再生资源体系建设。例如,成县总投资约1.01亿元的城乡一体化回收利用项目已于今年4月投产,覆盖多数乡镇和社区,初步形成从回收到加工的资源循环链。西和县相关项目亦于近期进入公示阶段,反映该地区再生资源网络建设正逐步扩展。 近年来,随着“无废城市”建设及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加速转型。县域市场成为布局重点,一批技术较强、产业链完整的回收企业逐步兴起,推动资源就地转化与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建设,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2025-11-11 【节能环保】 -
资源循环利用迎新合作,国企与互联网回收平台共建闭环体系2025年11月4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旗下绿色纤维板块核心企业与互联网环保回收平台“飞蚂蚁”(上海善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纺织废弃物回收、再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展开协同,推动建立覆盖回收、分拣、再生到产品化的全链条闭环体系。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作为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中央企业,在绿色纤维方向已构建以“互联网+回收+分拣中心”为核心的废纺回收模式,并在再生纤维材料开发、绿色产品制造与平台化服务方面积累了一定技术基础。飞蚂蚁则依托线上平台与线下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旧衣回收体系,在居民端回收场景中具备较强的覆盖与运营能力。 此次合作将整合双方在技术、网络与产业链方面的资源,重点提升纺织废弃物从回收到再利用的系统效率。根据协议,双方还计划在行业标准制定、再生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协作,探索“国企+平台”协同推动纺织循环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废旧纺织品年产生量超过千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仍不足20%,加快构建规范化、规模化回收利用体系已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推进再生纤维高质量循环利用。 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纺织行业资源循环已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具备全链条整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标准化运营能力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推动产业从分散回收向体系化、高值化发展转型。 2025-11-10 【节能环保】 -
年处理6万吨废塑料:贵州一资源化项目启动,助力“无废城市”建设近日,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招标计划,显示贵州产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塑料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即将进入施工建设阶段。该项目落户贵阳综合保税区,计划投资3500万元,建设3条专业废塑料再生生产线,年处理废旧塑料能力达6万吨。 项目租用贵阳产控综合保税区科技创新产业园标准厂房近9000平方米,除生产线外,还将配套建设处理能力为40吨/小时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生产与环保同步。三条生产线分别针对不同废塑料类型:PET塑料再生线主要处理化纤和塑料瓶,占产能10%;HDPE塑料再生线处理市政管道等塑料,占60%;PE塑料再生线处理塑料薄膜类,占30%。 根据安排,项目预计于12月5日启动施工及设备招标,此前已启动设计及方案编制等服务采购,最高限价61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贵阳综保区内推动循环利用的示范项目,有效支持区域“无废城市”建设。再生塑料市场迎来政策与需求双驱动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材料需求不断上升,再生塑料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再生PET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约117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约267亿美元。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多地加快布局塑料循环利用项目,推动产业链向资源化、高值化转型。企业通过专业化分选、再生技术提升,逐步构建从回收处理到高值应用的绿色循环体系,为环保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2025-11-07 【节能环保】 -
3公斤减排突破!汽车废塑料高值化利用取得关键进展近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与巴斯夫共同发布一项研究,提出将报废车辆中难以处理的混合塑料废弃物与生物质一同回收利用的创新路径。该研究为欧盟当前制定报废车辆管理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研究显示,与直接焚烧发电相比,每共同回收1公斤汽车破碎残渣与3公斤生物质,可减少超过3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该技术基于巴斯夫与奥地利BEST公司合作开展的气化试点项目。项目利用BEST的热化学气化工艺,将保时捷提供的汽车破碎残余物转化为合成气,并进一步制成合成原油。巴斯夫通过质量平衡法,将合成原油用于生产聚氨酯泡沫,最终制成新车方向盘,实现“废弃物—原料—新车部件”的闭环循环。 项目关键进展在于首次实现以汽车废弃物与生物质混合物完全替代化石原料进行气化。该过程不仅产出蒸汽,更生成可作为化工原料的合成气,有助于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并降低碳排放。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指出,这类碳循环技术对气候保护与资源节约至关重要。目前欧洲每年有超百万吨汽车塑料垃圾被焚烧或填埋,该研究为高价值回收混合塑料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在全球推进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汽车废塑料的高效回收已成为化工与汽车行业关注的重点。气化等热化学转化技术为处理复杂塑料废弃物提供了新思路,但其规模化推广仍依赖于技术持续优化与政策支持。建立包括混合塑料在内的废弃物回收法律框架与长期替代目标,将是推动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 2025-11-06 【节能环保】 -
Avantium植物基PEF获日本回收体系“A级”认可荷兰可持续材料公司 Avantium 近日宣布,其开发的 植物基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 已获日本 PET瓶回收促进协会(CPBR) 批准,可正式进入日本的PET瓶回收体系。这一进展标志着PEF在全球循环回收体系中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从植物糖到可循环塑料:Avantium的创新路径 PEF是一种 100%源自植物、完全可回收的高性能聚酯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涂层树脂、增塑剂、聚氨酯等化工产品及包装领域。Avantium基于自主研发的 YXY催化技术,通过将植物糖(果糖)转化为 呋喃二甲酸(FDCA),实现了PEF的关键原料生产。通过日本严格回收评估:兼容现有PET体系 日本的CPBR负责制定PET瓶回收设计指南并测试新材料的兼容性。经过评估,Avantium的PEF品牌 “releaf” 作为多层PET瓶中的阻隔层材料被认定 可在现有PET回收体系中安全高效回收,并在最高 10%重量浓度 下保持良好性能。 评估结果显示,PEF在物理、化学及加工性能测试中均表现优异,且符合日本 食品接触塑料“阳性清单制度”、厚生劳动省相关标准以及 美国FDA法规 的要求。 最终,CPBR将含PEF阻隔层的PET瓶回收性能评级为 “A”等级,表示可实现完全的瓶到瓶循环利用。全球范围认可,推动植物基材料发展 在获得日本认可前,PEF已通过 欧洲PET瓶平台(EPBP) 和 美国塑料回收协会(APR) 的类似认证,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回收体系中的兼容性。 Avantium亚洲业务发展经理陈玉中表示:“我们感谢日本各界伙伴在评估过程中的支持。此次结果证明,releaf能在日本PET瓶回收体系中保持高品质循环,这也是推动植物基可回收包装解决方案的重要里程碑。” 2025-11-05 【节能环保】 -
海藻能否替代塑料?Uluu公司投入7500万验证可行性近日,澳大利亚珀斯初创企业Uluu宣布完成1600万澳元(约合746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德国Burda Principal Investments、Main Sequence等机构。本轮资金将用于在西澳大利亚建设一座年产量10吨的示范工厂,推动其海藻基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生物塑料从试点迈向规模化生产。 Uluu公司采用生物发酵技术,以印度尼西亚养殖的红藻为原料,通过提取糖分、微生物发酵、PHA提取及颗粒制备等步骤,合成可降解的生物塑料材料。该材料据称具备与传统石化塑料相近的加工适配性,同时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兼具防水和无毒特性。 目前,Uluu已与Quiksilver、Papinelle、Audi等品牌展开合作,为其在化妆品、时尚和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公司表示,每生产1公斤PHA材料,可实现约5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 然而,海藻基PHA材料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原料供应链的稳定性、发酵工艺的工业放大、成本控制、第三方认证以及后续资金支持等。示范工厂的建成被视为验证其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的关键一步。 随着全球“限塑”政策趋严及低碳经济推进,生物可降解材料迎来发展机遇。海藻基PHA作为新兴方向,在源头可持续性和降解性能上具备优势,但其产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能否在成本、规模和回收体系上取得突破,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替代传统塑料的关键。 2025-11-04 【节能环保】 -
巴斯夫,探索汽车废塑料与生物质的混合回收,制成高值原料2025年10月30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与巴斯夫合作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探索了报废车辆混合塑料废弃物的一种创新处理途径:将其与生物质混合回收。研究结果表明:与焚烧发电相比,将1公斤汽车破碎残渣与3公斤生物质混合回收,可减少超过3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鉴于欧盟正在制定报废车辆相关法规,这一发现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参考。 这项研究基于巴斯夫与奥地利BEST公司于2025年年中合作开展的气化试点项目。该项目首次在BEST的试点工厂将生物质与汽车破碎残余物中的塑料废弃物共同气化。减少废弃物,开发新型原料,降低排放 这项研究表明:相较于直接焚烧塑料和生物质发电和蒸汽,共同气化可以同时产出蒸汽和合成气,而合成气是一种宝贵的化工原料。向化工行业提供这种新型循环原料既能减少化石资源的消耗,又能降低排放。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André Bardow表示:“通过塑料回收实现碳循环不仅有利于气候保护,而且对于资源节约至关重要,这是塑料行业在地球承载力范围内运营的关键一步。” 然而,若要以塑料废弃物与生物废弃物制成的替代原料取代化石原料,需建立支持性的法律框架,承认混合塑料废弃物的可回收性,并设定长期替代目标。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Catharina Bening教授指出:“政策制定应以雄心为导向,而非设置豁免条款与审查机制,这才是助力工业实现生态目标的基石。此外,跨行业协同合作对加速减排至关重要。” 尽管已有立法支持生物废弃物的气化——并促成了对海事和航空燃料的首批投资——但对于通过气化回收塑料废弃物,却缺乏类似的支持。巴斯夫全球特性材料业务部总裁Martin Jung表示:“分别运营生物废弃物和塑料废弃物的气化厂效率低下。我们呼吁制定政策,通过经审计的、灵活的质量平衡方法,使这些工厂能够实现多原料处理功能。”合理利用报废车辆产生的一百万吨塑料垃圾 研究估计,欧洲每年有超过一百万吨的汽车塑料垃圾被焚烧或填埋。尽管存在对更多塑料垃圾进行分类(例如,进行机械回收)的机会,但始终存在大量混合塑料垃圾。研究结果证实,将这些塑料垃圾与生物质一起回收利用,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由于这些垃圾衍生出的新型循环原材料质量很高,因此制造出的新材料(例如塑料)具有接近新产品的质量,并满足高性能塑料的苛刻要求,完全满足安全相关汽车部件对高性能塑料的严苛要求。 2025-11-03 【节能环保】
通知公告
